疑人窃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yí rén qiè lü,是不要随便怀疑他人,要有真凭实据,指用人应充分信任,出自《历代寓言大观》。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疑人窃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yí rén qiè lü,是不要随便怀疑他人,要有真凭实据,指用人应充分信任,出自《历代寓言大观》。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一米范文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编的《梁尝有疑狱》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最新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贵有疑》阅读答案 篇一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 “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x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题目: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x章的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2分)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③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4:“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4分)
小题5: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学贵质疑;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共4分,每空2分)
小题1: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大意正确即可得分,2分)
小题1:举例论证。举了达尔文向“特创论”发出强有力挑战的例子,具体形象论述了““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成随便的怀疑”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小题1: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4分)(注:列举中国老一代地质学家怀疑西方提出的“中国贫油论”从而开发了一个个大油田 以及其他因怀疑前人而创立新学说的典型事例均可。)
小题1: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4分)
小题1:本题考查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以及领会文章开头引用的能力。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来考虑,开头引用的作用一般有:(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小题1: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联系上下文以及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补写语句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一般方法为:方法+观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4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分析3分)
小题1: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来补写论据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谈对“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这件事的认识即可。
梁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二《梁贾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梁民有贾于南者,七年而后返。茹杏实、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食土之洁,泠泠风气,如在其左右。朔易弦化,磨去风瘤,望之蝤蛴然,盖项领也。
②倦游以归,顾视形影,日有德色。倘佯旧都,踌躇乎四邻,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入其闺,登其堂,视其妻,反惊以走:“是何怪耶?”妻劳之,则曰:“何关于汝!”馈之浆,则愤不饮。举案而饲之,则愤不食。与之语,则向墙而欷歔。披巾栉而视之,则唾而不顾。谓其妻曰:“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妻而怍,仰而叹,曰:“闻之居富贵者,不易糟糠;有姬姜者,不弃憔悴。子以无瘿归,我以有瘿逐。呜呼,瘿邪,非妾妇之罪也!”妻竟出。于是,贾归家三年,乡之人憎其行,不与婚。而土地风气,蒸变其毛脉,啜菽饮水,动摇其肌肤,前之丑稍稍复故。于是还其室,敬相待如初。
③君子谓是行也,知贾之薄于礼义多矣。
④居士曰:贫易主,贵易交,不常其所守,何独梁贾哉!
16、解释加点字:(4分)
(1)茹杏实、海藻( ) (2)则唾而不顾( )
(3)闻之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 (4)前之丑稍稍复故( )
1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
(2)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
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非妾妇之罪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 乡之人憎其行
C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则向墙而欷歔
D 倦游以归 子以无瘿归
19、本文第②段划“ ”的。句子刻画梁贾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分别分析。(4分)
20、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2分)
16、(1)吃(2)回头或回头看(3)更换(4)渐渐(4分)
17、(1)(梁贾)想旧都的人和邻里,十分之九比不上自己。(补主语,十九 ,莫若)(3分)
(2)你怎么足够配得上我,赶快离开。(若,当,亟)(3分)
18、A(2分)
19、第一句用“愤不饮”“愤不食”等行为描写或正面描写,突出梁贾对妻子的厌恶之情。(2分)第二句则用“乡人不与婚”的侧面描写,表现出梁贾的恶劣品质已经到了为世人唾弃的地步。(2分)
20、作者通过对梁贾随境遇变化而弃妻的行为,讽刺社会上随贫富环境而改变操守的小人,(1分)倡导“贫富不移,常守礼义”的儒家思想。(1分)
《梦溪笔谈》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篇三《惠子相梁》阅读答案及译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5.解释加点词语
或谓惠于曰( ) 非梧桐不止( )
6.翻译句子:
庄子来,欲代子相。
今子欲以子梁国而吓我邪?
7.庄子在含蓄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对惠子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把自己比作 ,把惠子比作 。两种鸟的区别在于。
8.通过选文的阅读,你觉得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5.有人; 停止,栖息。
6.庄子来见您,想取代您的相位; 你现在想用你梁国的相位来吓我吗?
7.鹓; 于鸱; 鹓非非练实不食,腐鼠这样的东西它是不屑于吃的;于鸱却拿腐鼠当作宝贝,还担心别人来抢夺。
8.不为世俗功名所累,向往自由,志趣高洁。
注释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或:有人。
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于是:在这时。
鸱(chī):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
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三:虚指,多次。
发于南海:于,从。
飞于北海:于,到。
子:你,指代惠子。
词类活用
相:名词做动词,做宰相。
吓:象声词用做动词。
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赏析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淡泊名利的人。)
启示
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梁尝有疑狱阅读附答案 篇四梁尝有疑狱阅读附答案
《梁尝有疑狱》,完成8~11题。(14分)
梁①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陶之朱公②,以布衣富侔国③,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④决是,奈何?”
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⑤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
王曰:“径与色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
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⑥去,赏疑则从与⑦。梁国大悦。
【注释】①梁:战国时魏国别称。②陶之朱公:范蠡帮助勾践灭吴雪耻后,乘扁舟,变姓名,后来到曹国的陶地,经商致富,号陶朱公。③侔(móu):等同。国:周代诸侯国,代指诸侯。④吾子:相当于“您”。⑤相如:相同。⑥从:依从。去:去除。⑦与:赞许,奖赏。
8.(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梁有疑狱( ) ②吾子决是( )
③臣,鄙民也( )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以布衣富侔国
A.固以怪之矣 B.不以物喜 C.何以谓之文也 D.皆以美于徐公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2分)
侧 而 视 之 一 者 厚 倍 是 以 千 金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1.陶朱公没有告诉梁王该怎么办,梁王却没了疑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2分)
8(1)①案件 ②判断 ③目光短浅 ④可是,(表转折)
(2)C
9.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10(1) 所以(在梁国)有疑虑的案件(可以判罪,也可以不判罪的案件),就依从不判罪;有疑虑的奖赏(可以奖赏,也可以不奖赏),就依从奖赏。
(2)略
11. 陶朱公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宽厚为贵,以厚德治国。
《河渠》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篇五《梦溪笔谈》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朝士刘廷式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刘廷式为婚。后契阔①数年,廷式读书登科。归乡闾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②,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闺门③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④。其后廷式管干汇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契阔:离别、分离。②瞽:盲,眼睛瞎了。③闺门:古代指女子卧室,此文中指夫妻关系。④阔略:宽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廷式尝坐小谴 坐:
(2)廷式使人申前好 申:
(3)为文以美之 美:
2. 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
3. 用自己的话说,刘廷式有哪些博得苏轼称赞的“义”的行为?(3分)
4. 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哪些方法?(2分)
1.(1)因为 (2)申述,说明 (3)赞美,称赞
2.廷式坚决不同意,说:“我和你父亲有约在先,怎么可以因为你父亲的死和你的疾病而违背前约呢?”
3.与之相约的老翁因病去世,他的女儿因病失明,成为官员后的'廷式还是不顾女方的反对,坚持履行婚约;婚后与盲妻相处和睦,妻子去世时哭得极其哀伤。
4.一方面从正面刻画廷式的语言和行动,直接突出其有情有义;另一方面从女方的反对、监察官的态度变化和苏轼的写文章赞美等角度,侧面衬托其美德。
译文
朝廷命官刘廷式本为农家子。邻居家老翁很贫穷,有一女儿,与廷式约为婚姻。后离别多年,廷式读书考中进士科,回乡里寻访邻家老人而老人已去世,其女儿也因病而双目失明,家中极为困苦饥荒。廷式托人到邻家重申以前的婚约,而女子的家人以女子的疾病推辞,且以为靠(www.1mi.net)佣耕为生的人家,也不敢与士大夫通婚姻。廷式坚持不退婚,以为先前与老人有约定,怎么能因为老人去世、女儿有疾病就违背婚约呢?最终还是与她成了婚。婚后夫妻关系极为和睦,他妻子要搀扶着才能行走,生了几个孩子。廷式曾因过错而当小有贬谪,监司本欲罢其官,因赞赏他的美德行事,遂宽免了他。后来廷式管理江州太平宫而妻子去世,他哭得很哀伤。苏子瞻(轼)欣赏他的行义,曾专门撰文给以表彰。
梁常有疑狱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六梁常有疑狱文言文阅读答案
梁①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陶之朱公②,以布衣富侔国③,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④决是,奈何?”
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⑤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
王曰:“径与色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
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⑥去,赏疑则从与⑦。梁国大悦。
【注释】①梁:战国时魏国别称。②陶之朱公:范蠡帮助勾践灭吴雪耻后,乘扁舟,变姓名,后来到曹国的陶地,经商致富,号陶朱公。③侔(móu):等同。国:周代诸侯国,代指诸侯。④吾子:相当于“您”。⑤相如:相同。⑥从:依从。去:去除。⑦与:赞许,奖赏。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梁有疑狱( ) ②吾子决是( )
③臣,鄙民也( )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以布衣富侔国
A.固以怪之矣 B.不以物喜 C.何以谓之文也 D.皆以美于徐公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2分)
侧 而 视 之 一 者 厚 倍 是 以 千 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陶朱公没有告诉梁王该怎么办,梁王却没了疑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1)①案件 ②判断 ③目光短浅 ④可是,(表转折)
(2)C
2.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3(1) 所以(在梁国)有疑虑的案件(可以判罪,也可以不判罪的案件),就依从不判罪;有疑虑的奖赏(可以奖赏,也可以不奖赏),就依从奖赏。
(2)略
4. 陶朱公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宽厚为贵,以厚德治国。
做阅读题技巧顺口溜
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阅读理解正确的答题步骤
精读
精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学习词汇和句法,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因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并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所能解决的。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帮助他们正确预测,有效推理。教师可以灵活的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
要进一步的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在做完阅读题之后,让学生用语文口头复述课文的大体内容。复述看似容易,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度比较高的,因为涉及到人称的转换,和一些相关的语法知识,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
泛读
泛读,顾名思义,泛既是广的意思,其宗旨就是让学生进行大量广泛地阅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上一个台阶。阅读以理解为目的,推理是理解的核心,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篇的能力。孩子在家庭阅读时,父母应经常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让他谈谈书的内容或对书的评价,避免盲读。
答题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